9月5日,山东师范大学中俄虚拟中文教研室举办了新学期的首场“名师讲堂”学术讲座,山东大学王军教授应邀作题为《标准体系引领下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热点分析与未来展望》的报告,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的学术盛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70多位中外教师参加。讲座由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其和教授主持。
王军教授首先回顾了近三年来陆续出台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国际中文教材评价标准》等重要行业标准的主要框架、理念及内涵。结合对期刊论文、基金课题及学术会议相关议题的梳理,分析目前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围绕“应为、可为、何为”三个问题,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寻找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增长点与突破口。
首先回答“应为”,以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为基点,王军教授梳理了2021-2024年新出台的5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标准或大纲和重新修订的《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对《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三等九级”“内容框架3+5”和“四维基准”进行了解读。通过对比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及文化举例,详细地介绍了《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庆教学参考框架》的设计思路,特别推荐大家关注参考框架的应用解读本。对《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国际中文教材评价标准》《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都做了简要说明,也介绍了尚在制订过程中的《国际中文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指南》《国际中文教师教学数字素养》《国际中文学前教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国际导游中文能力等级标准》《信息与通信技术专业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信息与通信技术营销人员中文能力等级标准》,为与会者提供了对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的全面理解。
王军教授针对“可为”的问题,通过分析近五年来的专业期刊论文、基金课题和学术会议,揭示了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她首先解释了研究资料来源,包括2020-2024年发表于23家行业期刊和专栏的1293篇论文,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规划项目、语合中心课题共计925项课题项目,40次学术会议主题与分议题,对研究主题的划分参照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第二辑),对书系中没有的主题予以补充。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热点与增长点包括:国别区域本土化、教学技术、多视角的汉语第二语言习得、教师发展、国家战略、标准与大纲、文化教学、中文+/学术/专业/职业/领域汉语以及学科理论与教学理论。语法与语法教学、词汇与词汇教学虽然不是显著的增长点,但仍然属于研究热点。王军教授对这些热点和增长点从事业、学科和行业三个研究立足点进行了划分。
由此出发,王军教授回答了“可为”的问题,一是学理思考与基础研究,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国际中文教育知识图谱、原创性理论、教师研究等领域仍然十分薄弱,亟待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二是时代的挑战与创新研究,标准化、本土化、低龄化、职业化、数智化、个性化等每一个关键词代表的研究领域都需要、都值得深耕。王军教授进一步对基于标准化的研究、基于本土化的研究、基于职业化的研究进行了从研究选题到落地实例的充分展示。三是多元视角与学科发展。
讲座的第三部分是“何为”——顶天立地的研究,解决问题的研究,王军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一是研究真问题,“必须从障碍的角度提出科学认识的问题”;二是“回到基本盘”,强调要重视基础研究;三是“人重于技术”,对学习者、教师、社会适应、人际连接的关注,在一个技术高唱凯歌的时代尤其稀缺,极为迫切。在研究操作层面上,王军教授以山东大学的真实案例呈现了研究的四种路径:定制思维、技术加持、跨域合作和产教结合。
此次讲座是中俄虚拟中文教研室“名师讲堂”的第四次教研活动。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指导与支持下,由山东师范大学与俄罗斯北方(北极)联邦大学(NarFU)合作建立的中俄虚拟中文教研室自2022年4月15日开始筹划,历经20个月的协商与准备,于2024年1月15日正式启动。该项目以点带面,由NarFU带动俄罗斯10所联邦大学的中文教师加入教研室。通过Zoom会议、教研群交流,上学期已成功举办了25次主题研讨、教学工作坊和学术讲座,覆盖了从教学方法到学术研究的多个方面,吸引了以俄罗斯为主的多国本土中文教师参与,在国际中文教师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认知-理解-协同连接,促进了世界范围高校之间、中文教师之间的教研合作,构建了一个融合、创新、可持续的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共同体,支持本土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