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是山东师范大学接收培养外国留学生和国内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单位。

郭风岚教授作“国际中文教材的编写设计及教学资源建设”“怎样写好学术论文”学术讲座

时间:2024年11月29日 点击量: 发布人: 返回列表

1127日下午,由中俄虚拟中文教研室、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质量评估中心)联合举办的“一院一品•院级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活动”和第1285期“治学•修身”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千佛山校区三号教学楼3543会议室举行。北京语言大学郭风岚教授应邀作题为“国际中文教材的编写设计及教学资源建设”“怎样写好学术论文”的学术讲座。国际教育学院部分教师,2024级全体中外研究生参加活动。讲座由中俄虚拟中文教研室负责人郭文娟副教授、郑翠副院长主持。

59DB0

郭风岚教授从教材编写的必要性、顶层设计、结构设计以及教学资源赋能四个维度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她指出,学习者存在多样化的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探索、个人兴趣培养、专业技能提升以及职业发展;而教师则侧重于技能精进与知识更新的需求。鉴于此,应该通过广泛调研充分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并做出科学分析。

在谈及教材编写的顶层设计时,郭风岚教授以“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教材为例,从方向引领、整体规划到统筹实施,强调教材编写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将“精通中文,融通中外,知华友华”作为教材编写、教学的总目标。以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教学法)教学理念为理论基础,提出“语言•内容融合”“中文•国情融合”的国际中文教育新理念、新路径,以实现中文学习和当代中国国情认知同步提升。在如何进行顶层设计的部分,郭风岚教授以她和团队正在编写的HSK新教程系列为例,提出“三新”指导思想和“同构嵌接”思想,“三新”即新标准、新大纲、新思想,“同构嵌接”指教、学、评、测一体化有序接榫。将编写原则概括为“思想导航,标准引领;立足当代,弘扬传统;刚柔并济,协同驱动”。郭风岚教授通过解析“理解”系列中的《高级中文读写教程》以及HSK新教程系列的结构设计,为大家呈现了详细且生动的教材结构设计实例。最后,郭教授表示,国际中文教学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为此,她向老师们介绍了多款适用的AI教学辅助工具。

讲座从教材总策划、总编辑的角度,为教材使用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教与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对于理解国际中文教育新的方向、新的理念发挥了引领作用,对我院国际中文教学、学术研究以及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FD99

A2001

郭风岚教授以“为什么要写学术论文”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深入探讨了进行学术论文写作的内驱力。她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将论文写作的需求总结为安全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并指出,保持做学问的热情对写好学术论文至关重要。

郭风岚教授对学术论文写作的流程进行了全面阐述。她强调,论文写作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术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类型,不同类型的论文有着各自不同的评审标准。针对一般性学术论文,郭风岚教授提醒学生们应当首先了解目标期刊,密切关注其征稿启事,并熟悉期刊对稿件内容及格式的具体要求。接着,郭教授梳理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包括确定选题、价值判断、文献研读、顶层设计、调研实施、写作以及价值评估。针对学术论文的关键组成部分,郭风岚教授展开了深入详尽的剖析:在选题环节,她强调应做到紧跟学界热点前沿,确保选题具有价值且与个人专业相匹配;在设计层面,她指出要做好工作设计和写作结构设计;对于选入论文的统计数据,她提出要具备真实性和科学性,明确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此外,郭教授还明晰了论文基本架构及写作方法与规范,指出论文构成要件主要有题目、作者、摘要(提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郭风岚教授进一步强调,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需要经过反复的打磨和思考,提醒广大学生务必脚踏实地,勤勉写作,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与训练。

郭风岚教授以“三勤三多”的理念鼓励同学们积极写作、勤学多思。她指出同学们要养成学术论文写作意识,不仅要培养对写作的热爱与追求,还要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借鉴并敢于创新。

郭风岚教授紧扣学术论文写作的核心,借助具体详实的文本分析内容,以极为生动且形象的话语,为同学们悉心传授了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同时鼓励广大学子在撰写论文时要秉持踏实认真的态度,勤于思考,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本次讲座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学生们对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热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郭风岚,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出版学术著作、教材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获采纳资政报告等70余篇(份)。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一般课题以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


5DB85

A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