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是山东师范大学接收培养外国留学生和国内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单位。

学院新闻

国际教育学院举办“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概念教学法研究路径与实践”讲座

时间:2025年04月18日 点击量: 发布人: 返回列表

4月17日下午,在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3554教室,为深化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前沿教学理论的本土化实践路径,由山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联合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秦丽莉教授应邀作“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概念教学法研究路径与实践”学术讲座,学院部分教师、2024级全体研究生参加活动。讲座由学院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副主任骆牛牛主持。  

1E9D49

秦丽莉教授首先系统阐释了基于概念的语言教学(C-BLI)理论体系。她追溯该理论的学术渊源,指出其核心思想源自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中“概念发展驱动语言习得”的核心观点,后P. Gal'perin拓展,形成区别于传统内容教学法(CBI)的独特体系。针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特殊性,秦教授特别强调C-BLI理论中“虚-论元”续写任务设计的创新价值——通过精心构建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双向互动机制,促使学习者在文本续写中实现概念理解与语言运用的深度融合。这一理论解析为在场师生打开了从认知发展视角重构语言教学的新视野。

137AC8

在理论落地层面,秦教授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典型场景,展开多维度案例分析,以汉语体标记“着”“了”为切入点,通过自主研发的SCOBA(语义-概念-形式-用法-语境)分析图示,直观呈现二者在语义范畴和句法环境中的差异。她特别梳理“了”的疑问结构(“你吃了饭吗?”)、肯定回答(“我吃了。”)、否定回答(“我没吃。”)等语法模式,清晰展现从概念表征到语言形式的映射规律。她引入Kaplan跨文化修辞理论,通过对比英语直线型、闪米特语平行型、汉语螺旋型等五种修辞模式图示,揭示不同文化思维对语言表达的深层影响。在隐喻教学环节,以“猴”的概念范畴为例,从外貌特征(尖嘴猴腮)、性格特质(猴精猴精)、情绪表达(猴急)等维度构建语义网络,示范如何通过概念图示拆解汉语隐喻的文化密码,为解决“词义理解偏差”“文化意象误读”等教学难点提供实操方案。  

226F91

针对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实证研究的方法论需求,秦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详细解析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全流程设计。在情态动词教学干预实验中,她展示了“预教学写作任务(第1周)—C-BLI专项训练(第2周)—多模态数据采集(第4-5周)”的研究周期规划,涵盖教师课堂SCOBA口语输出、学习者目标语表达样本、标准化测试成绩等多元数据类型。她特别强调,实证研究需注重“理论假设与数据解读的逻辑闭环”,建议研究者从教学现象中提炼可验证的概念变量,通过科学的研究设计揭示语言教学的内在规律。  

13BC4F

本次讲座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带来前沿理念与实践路径,为推动该领域教学方法创新与研究发展注入新动力;进一步拓展了国际中文教育概念教学法的深度与广度,为该领域教学实践与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