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国际教育学院“旗迹”团校于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3631教室开展“志愿微光,汇成星火”主题团课。团课由徐乙丹担任主讲,汉教本2402班全体同学参加。

团课以“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核与实践路径”为主线,从心理学理论支撑、志愿服务核心原则、行动案例及国际中文教育实践等多维度展开。徐乙丹结合社会心理学实验案例,深入剖析志愿服务的内在价值。她指出,志愿服务不仅是助人行为,更是社会文明与个体成长的纽带。通过讲解“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幸福回馈效应”等心理学理论,徐乙丹强调,志愿者的微小行动能够激发群体善意,形成“从一盏灯到满天星”的辐射效应。她详细论述了志愿服务四大核心原则——需求洞察、资源整合、可持续性、尊重平等,并结合典型案例深化理解,呼吁志愿者摒弃“自我感动式付出”,注重受助者真实需求与尊严,以系统性创新推动可持续性改变。针对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她介绍了孔子学院志愿者的职责与申请流程,鼓励同学们将语言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以志愿服务助力文明互鉴。

团课将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深化了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为其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与行动范本,对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为学院今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注入蓬勃动能。